2023-06-27 12:53:06 条浏览
没有力气再往前走,也没有余地往后退,原地踏步又心有不甘,这就是所谓的焦虑。
焦虑是一个通用术语,可以涵盖几种不同类型的疾病。所有人都有共同的紧张、担忧、恐惧和忧虑。有时,感情可能足以表现出身体症状。
想太多了。害怕失去。做不到的事情,不能放下。心胸狭窄。
焦虑的本质是对现实的抗拒。
焦虑的本质是对未来的恐惧。
焦虑的本质是没有活在当下。
焦虑的本质是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不信任。
焦虑的本质是我们害怕搞砸了自己的人生。
这世界对我们而言像一个深渊,
我们凝视着它,它也凝视着我们。
我最焦虑的时候,两年没睡过一个好觉。每天半夜都会醒来。
那个时候我爸癌症晚期,我创业失败,背着很大的经济压力,持续性重度抑郁。
比起来单身大龄这些都算不了什么啦~
然后呢?
当然是变强大啦!
1.觉察和接纳当下
焦虑是对未来的恐惧。
你的人在当下,但是你的心不在。两者没有重叠在一起。然后就会“认知失调”。
而未来是我们的幻觉,当下才是我们唯一拥有的。
你想要大房子,现在没有就会焦虑。
你想要更好的收入,现在没有就会焦虑。
你想要一个恋人,现在没有就会焦虑。
你想要变瘦,现在不瘦就会焦虑。
这些未来都会实现,但是事实就是现在没有。
你只有接纳了这个现实,才能安心活在当下。
才能充分体验到当下的快乐和幸福,才能更好地实现未来。
2.消除对自我不接纳的源头
我有一个个案,我们叫她J小姐好啦。
J小姐从16年开始到现在一直找不到可以做得下去的工作,习惯性的逃避,经常换工作,越来越没有自信和勇气。即使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做了一段时间以后,还是会变成不喜欢的。排斥学习和跟人交往。
这是典型的习得性无助。
我问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父母是不是从小经常批评你?”
J小姐回答说,“也不是”,但是紧接着又说“从来没有鼓励过,在别人面前都是否定的,说她什么都做不好,父母也不善于沟通”。
破案就是这么简单。虽然其它也聊了很多,但是关键问题就只有这一个。
在我们性格形成的时候,父母对我们的否定、情感表达的欠缺,都让我们对自己产生了深深的不接纳。我们会总是在潜意识里怀疑自己、挑剔自己、自我攻击。
这是会导致我们对自我不接纳众多情况中的一个。其他情况还有很多种,每个人都不同的根源,甚至往往也不只一个原因。
造成的结果都是:我们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
所以这个世界会让我们觉得深深的恐惧,一有点挫折,我们就会退缩。总是处在焦虑之中,很少会知道平静和放松是什么感觉。
3.跟自己和解
最重要的不是让自己的变得更好,而是找到自己为什么不好的原因。如果只是一味的努力,想要变得更好,就像带着镣铐和枷锁奔跑,就像往一个有漏洞的池子里加水,只能是徒劳无功、疲于奔命,力不从心,怎么努力都没有用。
找到自己问题的根源,去掉枷锁,堵上漏洞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本来就可以跑得很快,你本来就很轻盈,你本来就很完美。“本自具足”,你本来就是足够好的。
我们需要的是“回归”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变成”更好的自己。
知道了我们对自己不接纳的源头之后,我们就可以选择跟自己和解了。
无条件的接纳自己和爱自己。
(当然也不是那么容易,需要帮助的可以私信我。)
但是我们往往还是不愿意跟自己和解。
就算父母不会拿我们跟“别人家的孩子”去比较。
我们也还是没有办法停下来跟别人比较,我们还是想赢。
4.停止比较
我们除了比较,不知道别的生活方式。
因为人类幼崽往往是被错误地养大的。
在学校要跟别人比成绩,出了社会要跟别人比收入、比地位、比包、比一切……
可是比赢了又怎么样呢?
短暂得满足了一下,又会进入下一轮的比较,永远没有尽头。
永远会有人比你好,你永远都不会成为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人。
输了是输,赢了也还是输。
即使你赢了,你在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吗?过的是自己喜欢的生活吗?
我们每个人都像跑转轮的小白鼠,永远在逼着自己努力奔跑,永远在追求更好更多。
可是我们永远都实现不了“更好”,就像我们永远无法活在明天。我们在追求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不管你活在什么样的阶层,有什么样的成就,只要你在比较,都一样会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一样都会为自己尚未实现的未来焦虑。
除非你停下这个没有止境的死循环。
除非你开始意识到,“比较”是人类自己给自己设下的陷阱。
请问这些花,哪个比哪个更好?哪个比哪个更美?哪个比哪个分数更高?
花说:你神经病吧!
大自然里会有哪朵花觉得,我不够美,够美的开吧,算了,我不开了。花会觉得,我要证明自己和得到别人的认可吗?
比较和评判是只有人类才发明出来的专门让自己不开心的事情。
4.重新定义人生
我们恐惧自己会搞砸了自己的人生搞砸了一切。
而最恐惧的是,我们甚至连人生是什么都不知道。
人生可以是考试,也可以是游乐场。
你选择了什么,人生就成为了什么样子。
找到自己在人生中的乐趣,找到自己喜欢什么。用挑战和体验的心态来过你的人生。把人生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就像我们谈恋爱找另一半一样,遇到真爱,就什么标准都没有了,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才会找出各种各样的标准,百般比较,好让自己有个依据。
5.预期管理
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是我们的本能。
本性中的贪婪让我们不自觉的想要更多更好。
我们要做的,不是要更严格的要求自己,
而是要学会,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你会担心不要求自己自己就不会上进了吗?
不会的。
上进是我们的本能。
害怕自己上进不了的恐惧才导致了上进不了的结果。
所以我们要关注的,不是自己哪里不够好。
而是要时时刻刻警惕“觉得自己哪里不够好”。
然后把对应的要求降到最低,给自己松绑。
就像你身上的绳子,越挣扎就越紧。
为什么有的时候,我们越是在上升有进展的时候,我们越会感到恐惧想要放弃。
因为我们能力/希望越大的时候,我们的欲望也会变大
欲望越大,恐惧就会越大。
6.克服自我攻击
人不能没有焦虑和恐惧,就像我们不能没有痛感一样。
但是我们可以不凝视它。
比如你被蚊子叮了一个包。
你可以带着这个包该干嘛干嘛,
也可以凝视着它说你不下去我就不能继续生活。
这样的话你就只会觉得痒到受不了。
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发明了一个词:无条件原谅自己。
无条件原谅过去的自己做得不够好。
无条件原谅现在的自己做得不够好。
无条件原谅未来的自己做得不够好。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不想着自己人生怎么办,自己人生完犊子了,才会真正创造自己的人生。
你感觉到恐惧,是因为你选择了恐惧。
注意力在哪里,哪里就会放大。
7.正向思维
大部分人都是习惯性的攻击自己的,总是在觉察自己哪里做的不好,但是很少会表扬自己。所以就很不开心、没有动力,严重的就会抑郁。
负面思维是我们从小到大的习惯,就像一块我们长期锻炼的肌肉,所以我们很擅长自我攻击。
但是表扬自己的肌肉很弱,要通过练习来加强正面思维的肌肉。通过避免自我攻击来弱化负面思维的肌肉。
我们觉察“不好”的肌肉也巨强无比,觉察美好的能力弱得一匹。习惯性的觉得所有好的事情都是应该的,默认就应该是好的。所以就会觉得,人生的底色就是“丧”,众生皆苦。
生活缺的不是甜,是发现甜的眼睛。
觉察生活里每一个值得感恩的美好的小事。
这一个小小的行为,就足以改变你的人生了。
(具体的实操方法有需要的可以小窗我~)
生活不止有丧,更多的是美好。这不是鸡汤,而是客观事实。
只是我们戴了负面思维的滤镜,就看不到生活美好的真相。
8.成长型思维
每个人都把自己眼界的极限,当做是世界的极限。——叔本华
万事万物都是从无到有的,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事业,我们的感情,我们做的每一件事等等。我们在面对不同事情的不同阶段的时候,经常会有各种不同的心态和想法。
我们经常感觉到自己起起伏伏,反反复复,会很容易沮丧和迷茫。
我们是螺旋式上升和成长的。
人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挫折和失败,只有我们不害怕,就都是成长的过程和学习的经验。
我们没有必要一步到位的做到完美,可以一圈一圈的去优化。转折总会出现。
9.做人生的预言家
预言自己的人生。
把自己想要实现的压力,转化成相信会实现的预言。
不是许愿。
就是相信自己会有的,然后做该做的事,顺其自然的实现。
这跟预期不一样。预期包含着觉得现在不够好,是从不好到好。实现不了就会恐惧。
而预言是从好到更好。实现不了也没有什么好恐惧的。
在接纳当下的前提下,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从害怕不够好,但变得相信会越来越好。
今天是你余生中最糟糕的一天,是变得越来越好的起点。
10.信念
中国人大概是世界上最焦虑的一群人,因为我们没有信仰,我们主要的信仰是钱,然后就是自己。
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些有信仰的文化,焦虑水平一定是大幅下降的。
我们大部分是无神论的,所以就信自己。
然后光信自己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个庞大的世界和人生面前,我们永远都像个小孩子一样渺小。
所以会害怕和焦虑。
有没有宗教信仰是我们的自由,但是人必须要信点什么大过自己的东西的。
才会让你从恐惧中解放出来,有一种没有“后顾之忧”的感觉,感受到自由和平静。
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潜能,享受自己的人生。
要相信什么,不是一种选择,不是经过论证的推理,而是一种像灵感一样的感觉。
在经历了一些人生之后,你在潜意识里感受到的,人生似乎有一种规律。
不需要被别人“洗脑”,保持一点开放性,用心感受,在合适的时机,你会感觉到,你要相信的是什么。
对人生永远要:没有预期,充满希望!!!
用热爱驱动自己,而不是用恐惧来鞭策自己。
加油,爱你们
ヾ(◍°∇°◍)ノ゙
简单讲,就是面前未解决或者即将面对的问题过度担心,而表现出的各种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