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果是什么?

2024-08-27 14:19:07 条浏览

一切教育的前提是民众要敬佩管理层。如果这一条做不到,只谈教育没有意义。




是压力不压力的问题。是如何去培养一个人




应试教育当了官,素质教育的当网喷,我自己就是素质教育出来的,哈哈哈哈!




国情不同,适合别人的未必适合我们




应试教育培养出高水准的各类人材,素质教育培养出各类侃大山吹牛逼,溜屁拍马高谈论阔,而无实材的混混,但他们能说好,很酒脱,因为他们从不用真力真心。




首先要问:什么是素质?素质是弹琴绘画英语跳舞吗?不是!农家孩子会种田盖大楼做工,就比棋琴书画低一等吗?不是!素质是相互体谅同情、道德约束、守法、爱国、理性、健康、卫生、科学、逻辑、吃苦耐劳,是灵魂和情操。素质教育就是让每个人做到上面这几点。这和应试教育不矛盾,应试教育就是学好各门学业,做好题目,掌握知识,灵活运用。

不要再把棋琴书画当做素质!因为这些技巧和木工瓦匠一样,都是技巧。




我不是教育专家,只是作为社会的普通一员谈谈个人看法。

应试教育的结果大家听到的,看到的,亲身经历过的,都有发言权,我不必赘言。

素质教育的结果不一样,我想最低可以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中途辍学会减少;

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文明程度,身体素质等)会提高,近视眼会明显减少;

肯定能减少一些文化课补习班的出现或存在;

最主要的是,九年义务教育结业后,不想继续读书的孩子可能有了从事生产劳动挣一碗口食的一己之长,读完高中,就可能胜任一个技术工种的工作,大学毕业生就可能直接成为市场上某单位年青有为的技术人员乃至骨干;而高科研也不乏人才。

……。




首先我得先明白,素质教育本身就是国家教育部门捏造出来的东西,以为是美国的东西,实则属于胡乱念经。教育是最不科学的科学,说他最不科学,主要在于教育对象千变万化,经历,心态,接受能力(这也是很大的可变因素)等,多种因素会促使他们对于同样问题有些很大的看法。说他科学,就在于所有教育对象对于知识的吸收和理解都基本类似,也就是当知识能很好的嫁接在他们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时,这样知识就会成为真正自己的知识。所以不同个体,教育方法应该有所不同是教育改革的方向。应试教育很多人都在病垢,但问题是几乎所有名人,学者,伟人,各类科学家,却偏偏都是应试教育的下的成功产物。北大李彦宏,杭师大马云,深大马化腾,哈佛比尔及扎克伯格……而哈佛也是培育了世界富翁,世界诺贝尔奖最多的高校,其他名校也类似。说中国的学习压力大,其实美国等著名高校压力几乎会要了你的命。不同点在于,他们乐于忙碌和压力,并认可。而我们高校学生更多则在于回避。根本原因就在于,对于我是谁?我为何而来?又去往何处?理解深刻。我们的学生或许只有到了大学才幡然醒悟,自己前半生只是为了父母在学,唯有遵从。而国外孩子很早就明白自己所要干什么?要去哪里?并为此而努力!试想,被迫,听从那会有动力,那会有对知识的渴求。而遵从内心,必然心之所想,必为之所动!




就是逗你玩。就是全国成年人买假论文评职称学术造假泛滥成灾造成科技创新乏力的遮羞布!你说素质好的学生考的少?还是考的多的素质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本身就是伪命题。还有一句,你要是放任学术造假再好的教育也是白瞎。




还是把两个教育分开来谈。其实,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互相矛盾又相互依存,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对孩子来讲,只有教育,没有什么应试和素质。教育其社会分工而言,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主要是品德修养教育;学校教育侧重文化知识教育:社会教育是这两者的补充和侧重艺体教育。这几种教育分工不同,但都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大家所认同的应试教育,其实就是国家,学校以考试分数为测试学生学习成果和能力一种形式而已。也是对学生文化素质的一种检测。不要把素质教育当成是品德教育,其实人的素质包含方方面面,学校在抓文化素质提升的同时也要抓好其它素质提升;家庭在对孩子进行人格素养教育的同时,要重视孩子的文化课学习。其实这一句是废话,家长们没有不重视的。




有德无才难做事;有才无德难为人。中国教育讲究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应试是测量学生学的水准,素质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两种教育结果就是一个是打好全面基础知识,走出来适应全社会大众化,提社会整体素质;一个只能适应社会某个領域。我认为两者合并教育才是理想教育,既有全面基础知识,又能突出专长,向社会提供人才。




举个例子,应试教育就像是工厂一条生产线出来的产品,大部分都是符合规格的,一小部分不符合规格,然后符合规格的就是我们这些普通人,不符合规格的就是那些成就很大的人。

以前,我极少评论学校教育的事,因为我知道学生必须去学校,学校是学生的小社会,无论这个小社会怎么样,学生都要接触他们自己的社会,与他们自己的社会共同成长。学校不是培养人才的教育,无论什么学校都是大众化的教育,精英学生比例只占极少数。

当然,我也追捧名校,我追捧名校收罗了众多的尖子生同学,在他们之间具有一种相互追求学习的良好氛围。尖子生们在名校里互学互促,尤其是理科,他们追求探索的知识领域早已远远远远超越了学校课本所教授的知识范畴,他们甚至已在追求探索前沿科学。他们追求探索的知识领域早已远远远远超越了学校课本所教授的知识范畴,他们甚至已在追求探索前沿科学(我应该重复重申这句话几次)。名校只不过是聚集了众多尖子生,给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健康的相互竞争的环境氛围。名校有了尖子生才会出现升学率高,尖子生抬高了名校的身价,尖子生创造了名牌学校,从来就不是名校培养了尖子生,这一直是社会认识观念颠倒本末的误区。无论哪所名牌小学、中学、大学,招收不到尖子生源的学校也就不再是名牌学校了。当然也有例外,中考、高考之前通过利益链获取了考题范围的学校除外,也包括社会上某些专门通过利益链获取了考题范围的教育机构除外。

2005年,钱学森临终前在病床上提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可能永远没有答案。这种“作茧自缚”的考试制度是杰出人才流失的开始,“作茧自缚”的考试制度不改革,中国永远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中国总是以考试成绩来衡量杰出人才,这是极端错误的。诺贝尔得主李政道,十年前参加北京《科教兴国》会议时,在一次访谈中说:“他所认识的华人科学家,他们在中学时的考试成绩都是排在中等的。”这也解答了,为何不少国内高考制度下的“中等生”,却成了美国高校眼中的优等生。中国教育注重模仿力的训练,应试成绩是第一位的,这样的结果是可以培养出模仿能力超强的专家,却永远培养不出令世界瞻目的杰出人才。

我们改变不了学校的教育,但是我们可以改善家庭的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这就是健全的两条腿走路。

如果从小只为了考试而教育孩子,那么最后受害的孩子,因为教育改革是迟早的事。被考试牵着鼻子跑,最终成为受害者。

来源:s/blog_609528cf0101uz8r.html




素质教育的后果:两极分化:高精尖人才成批出现,也会有所谓的民国大师级人物出现,同时,大量普通民众基本教育受到相对损害,水平下降;造成新的不公,史上最公平的教育制度高考受到侵蚀,寒门贵子再难出现;

应试教育的后果:当下已到登峰造极,结果也是显然易见的: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产生大量平庸但为社会所必需的适应性人才,较难出现大师级人物,较难出现开疆拓土式的创新型人才。

感觉教育也在轮回,我们向往的是民国大师辈出的民国年代,尽管当时受教育机会非常少,几乎所有大师都是富裕阶层出身,耗费其它平民不敢想的教育资源。结果是这些精英搭起了我们的现代框架。但公平吗?在那个吃饱饭都困难的年代没有多少人考虑这个问题。

目前素质教育是大趋势,至少是向这个方向靠拢,与以应试为特点的普及型教育进行均衡。




坚持素质教育的都在工厂和农村,坚持应试教育的都去了大学。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不能割列开来,进行某一方面的解读。而所谓的专家提出的这两个概念,无非来哗众取宠,而做为一线的教师对这两个概念深有感触,有一段时间某些专家要求教师任课都是以音体美劳为主科再加上语数英为副科模式,我就是体育+语文的模式。所以在中国对有些模式我们一定不要过于迷信,魏书生的教育理念放在落后的农村小学是行不通的,中国现在的教育是专家学者太多,在最基层实干的有学识的人太少。不管什么教育工作都是干出来的,不是通过几个高大上的教育模式和概念来提升教育水平的。总而言之,两种教育都要发展,不要在拘泥于某个模式了,在教育界就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