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4 15:20:17 条浏览
什么是中国式爸爸?中国式爸爸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影响?父亲的缺席不仅是人的缺席,更是父亲教育的缺席。
前一段时间部门总监提出了辞职,据说老婆下了最后通牒,如果年底之前不回去就离婚。
这位总监大学毕业后就进了单位在天津的分公司,在那里找了对象,结了婚,安了家。
3年后由于职位晋升,他从天津分公司调到了苏州分公司,又从苏州调到另一分公司,就这样像打游击一样从一个地方换到另一个地方。
这一路步步高升事业越来越成功,可与儿子的距离却越来越远。
儿子出生的时候,正是他事业的关键期,一年回不了3次家。
儿子小时候都不认识他,抱孩子的次数不满一个巴掌。每次打电话回家,想与儿子说说话,儿子都不知道与他说什么,找个借口就挂了。
这样的状态持续到儿子进入小学,儿子的学习成绩一直是他们家的痛,到了四年级已经成为学校的最后一名,妈妈用尽了办法也无济于事。
于是老婆要求他想办法调回去,哪怕降一级也行,只要一家三口在一起,可以一起辅导孩子的学习,但他不舍的自己大好前程。
那时他刚提升为总部的部门总监,终于稳定了下来,不用再换地方,但是这也意味着以后要与家人长久的两地分居了。
不能看着儿子做功课,他只好远程监督,无论多忙每天都打电话检查孩子功课,可他每次与孩子没说几句就吼了起来,渐渐的儿子开始怨他恨他。
这次让他下决心辞职是因为上初中的儿子已成了问题少年,整天不上课与社会上的小混混打成一片,又一次被学校开除了。
老婆认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用离婚来逼他辞职回去教育孩子,不过效果怎么样,真的很难说。
不过即使爸爸与孩子住在一起也有很多天天加班到很晚,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的。
“子不教,父之过”,即使给儿子打下了丰厚的家业,可他依旧是个不及格的父亲。
中国的父亲们参与孩子成长的主要方式,大概就是为孩子提供经济支持。
他们只把自己定位为家庭的经济提供者,而非孩子的人生导师和良师益友。少有的相处的时间,也很难出现亲密交流的场面,更多的是居高临下的教训。
这就是中国式爸爸一个奇怪的现象,越不陪伴孩子的父亲,越喜欢批评和指责孩子,可能是想用气势来给自己树立权威,可事实往往适得其反。
《正面管教》中说,父母要“赢得”孩子,而不是凭你的力量“赢了”孩子。
美国一位教育学家做了一个调查,在1万名孩子调查关于“父亲在你心目中的地位”,其中:
53%的孩子认为父亲是他们心目中最值得尊敬的人;
70%的孩子把父亲当成最值得信赖的人;
80%的孩子在成长中一直把父亲当成楷模。
而我国类似的调查却与上述结果形成反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
在被问及“心情不好时,谁最能理解、安慰你”时,仅有10.0%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
在被问到“空闲时间,你和谁一起的时间更长”时,仅有6.9%的人选择了父亲;
在被问到“内心的秘密,你最愿意告诉谁”时,仅有8.5%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
什么原因造成父教缺失?
网上调查中,61%的受访者认为是因为父亲“加班应酬多,无暇顾及孩子”;44%的人将原因归咎为“回家晚或少,没时间参与互动”。
中国的爸爸们太看重事业的成功了,殊不知一个人的事业上有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子女失败的缺憾。
相比身边的爸爸,常常感叹孩子与自己不亲,不与自己沟通交流,并为此深感无奈。
可扪心自问,你好好爱你的孩子了吗?参加了他每一次家长会了吗?看他做的每一份手工了吗?伤心了给他安慰了吗?
这些都没有做,倒是经常以事业为借口牺牲家庭活动。孩子的成长中没有你的身影,孩子又怎么与你亲密呢?
那么,如何在家庭教育中真正地发挥“父亲”的作用呢?
德国慕尼黑大学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兰海来汉讲公开课时表示,如果父亲特别忙,也至少要做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多拥抱孩子,父亲的温暖与母亲不同。
第二件事是与孩子玩球类运动,无论男孩女孩。
玩是孩子的天性,球类运动需要高度协调、需要团队合作,一般来说男性更为擅长。
所以,爸爸们请放下你的手机,关掉你的电脑,离开你的酒桌饭局,陪孩子读一本书,解一道题,玩一次游戏吧。什么是中国式爸爸?中国式爸爸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影响?父亲的缺席不仅是人的缺席,更是父亲教育的缺席。
同样的例子对于不同的人影响会不一样,就像看一部电影小说,每个人喜欢的角色不一样,受到的影响和吸取的营养也不一样。教育只能找适合自己的,也没有完美的教育,总是顾此失彼的,所以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完美的人。
有一部电视剧,叫<恰同学少年&;
其中讲蔡和森他们家庭那一段,我觉得挺感人,挺真实的。
可以说是现实版的孟母三迁只为后人。
蔡和森本来家里是土财主,有钱。他妈是大家闺秀,识文断字,知书达理。为了孩子,带着两个孩子离开了封建家庭。
经历生活的磨难,最终培养了蔡和森,蔡畅两个孩子,也是中国式教育成功的一种。
中国在教育方面,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很大,儒家思想强调努力就能改变命运,这只是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最重要是要有目标,即方向。
中国大多数家庭把考上大学,给孩子确定目标,首先这个目标比较模糊,表面看起来也是有目标,实际上考上高中,大学,与孩子的未来职业没有关联,因此,很多大学毕业,即失业了。
其次,把考上大学当作孩子的学习目标,实际上是家长的目标,而不是孩子的目标。孩子的目标是我要干什么,我自己设定的目标,内心就有内驱力,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我自己制定学习计划,不要家长督促。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国家庭条件好家长向往西方的快乐教育。由于国情和环境的不同,盲目采用西式教育,只会毁了孩子的未来。西方尤其是美国采用圆桌教育,孩子上课采用讨论的方式,小学,初中培养孩子发散思维,敢于挑战权威,培养自信。中国的孩子纯粹学习知识,死记硬背的学习,用功的小孩,基础知识好,老师也喜欢,大学毕业大多是工程师,医生,律师。不敢挑战权威,也就很难创新。
而小学敢于挑战权威的小孩,在中国被老师贴上捣蛋的标签,家长老师将来肯定没出息,于是放弃不管。境界高的家长会送到国际学校(条件好的),有的家长了解到罗森塔尔效应,给孩子换一个好的环境,告诉孩子的优势,让孩子内心相信自己,并给予目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