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百科

焦虑是先天的还是后天养成的?

2025-02-15 09:49:37 条浏览

后天养成的。小孩刚生下来就像一张白纸,所有他所展现出来的东西都是后天形成的,最多的还是父母的影响。

所以焦虑也是后天面对生活的压力以及社会大环境下形成的




“焦虑是先天还是后天养成的?”

这个问题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里已经告诉后人,那就是“先天”。后天的形成取决于先天造化。为此,古先人们以从师尊父母教化,以后天修养而弥补先天不足。然而,本性使然。焦虑者不离焦虑,不善者总带兽心,故此、母慈未必出孝子,重赏未必尽忠良。军中善用出良将,良相天成保朝纲。善战将军力在野,太平卸甲返无常,多少金樽空对月,慢思量,谁人尽善美?无虑乏仙方。




当然是后天呀,没看过小孩子焦虑过




孩子为什么会焦虑

1.先天特质。

哈佛的一位心理学家发现,10%-20%的人,天生会对不熟悉的事物反应敏感。面对陌生的人或地方,他们要比常人花更多的时间才能获得安全感。

相比其他人,这类人更容易有焦虑的倾向。

2.过度保护。

孩子只有在接触并熟悉新事物的过程中,才能积累经验,获得掌控环境的自信,才能提升对环境的安全感。

如果父母过度保护,总是允许、帮助孩子逃避任何可能引起他们恐惧和焦虑的事物,那么,因为无法获得应对问题的经验,安全感就无法形成,孩子就比较容易焦虑。比如:

“妈妈帮你去要吸管。”

“别走马路牙子,会摔跤!”

“你不想和他们玩,妈妈陪你玩。”

“没关系,你不想攀岩,我们就玩别的。”

孩子上学了以后,有些家长会帮孩子把落在家里的作业送到学校,或者,给迟到了不敢上学的孩子写病假条。

3.挑战过度。

有些孩子天性谨慎、害羞、敏感,他们喜欢先观察,再参与,或者,没有较大的把握,决不轻易尝试。所以,他们需要更长一些的时间,处理恐惧和焦虑的情绪,并且说服自己。

如果父母过于心急,用命令、威胁、指责的方式,强迫孩子在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接受挑战。他会完全被恐惧和焦虑吞没,这个可怕的经历,对他来说是个灾难,会让他今后面对同样的事情时,变得更为恐惧和焦虑。

4.心理创伤。

并不是严厉的斥责和惩罚才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

幼儿园被老师言语讽刺;被同伴欺负、孤立;家里的规矩太过严苛,受到太多的控制;弟弟妹妹的出生,吸引了父母大部分的关注;父母吵架、冷战等,这些都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创伤。

孩子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恐惧。担心父母会死去,生病或离婚;担心家里会着火;担心好朋友不和她玩;担心自己的身体哪里出了问题,等等。

童年的焦虑和恐惧,总是远远超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当孩子无法说清楚这些深层的恐惧和焦虑时,就会把内心隐隐的不安投射到更加具体的东西上,比如床底下的怪兽。

5.焦虑的父母。

有些父母本身就比较敏感,容易焦虑,而且,他们认为,如果某件事情让他们感到恐惧和焦虑,那么孩子也一样。所以,他们无法忍受孩子经历半点儿挫折。

“小心点!”(看到孩子站在攀爬架上的顶端)

“你还好吗?真的没事吗?你一定吓坏了吧!”(看到孩子绊到石头,摔了一跤)

“这孩子真没教养,也不懂得分享,你一定很生气吧!”(看到孩子向别人借玩具车,却被拒绝了。)

“快点,要迟到了!你就不担心吗?当着这么多同学的面,被老师批评,你不觉得丢脸吗?”(看到孩子不紧不慢地穿鞋)

“今天小强有没有欺负你?你哪里受伤了吗?”(有一次,孩子说,被小强拿着“宝剑”追赶,摔破了膝盖)

这些父母把自己的感受延伸到孩子身上,把自己的恐惧和焦虑传染给孩子,或者无意中夸大了他们的感受,结果,如他们所愿,孩子真的变得恐惧、生气、担心和焦虑了。

6.被大人吓唬

有些大人图省事,为了让孩子乖乖听话,就编一些瞎话,吓唬孩子。

“你再乱跑,就会被汽车撞到!”

“你再挖鼻孔,鼻子会越长越大。”

“你不肯吃肉,以后可能会长不大,像七个小矮人一样。”

“我再发现你讲脏话,就把你的嘴缝起来!”

你无心的话语,或随口乱编的谎言,孩子们却信以为真,并为此恐惧和焦虑好几年。

7.无法表达。

孩子们常常有许多感受、观点和愿望无法表达。因为,大人总是会去否定或制止他们。比如:

“我不想上幼儿园。”

“小朋友们都喜欢上幼儿园。幼儿园多好呀!有滑梯、有秋千,还有老师陪你们玩。”

“我讨厌张老师!她总是规定我们做这个、做那个,烦死了!”

“你怎么可以说讨厌老师呢?这样太没有礼貌了!”

“牛肉难吃,我不要吃牛肉!”

“你妈妈的红烧牛肉做得多香啊!你居然说不想吃,你这孩子太奇怪了!”

“巧克力粘我手上了,难受,我要马上洗掉!”

“没事,就一点点,有什么关系!”

“妈妈!你怎么把我的火车拆了!”

“你不用这么生气,再搭一个不就行了?”

还有些更小的孩子,无法用语言,只能通过发脾气、哭泣来表达情绪,却总是被父母严厉制止。

结果,孩子们有很多想说的话,却无法说出口,内心有太多的情绪,却无法表达,结果只能压抑它们,时间一长,就会引起焦虑。

8.感官系统异常。

有些孩子听觉过于敏感,稍大一些的谈话声,都会让他们难以忍受;触觉敏感的孩子,衣服的一个接缝都会让他们觉得不舒服,或者根本无法触碰某种布料。有些孩子本体感觉超敏,看3D或4D的影片都会觉得害怕,更不用说模拟过山车之类的了。

但是,生活中这样的刺激无所不在,因此,这些感官系统异常敏感的孩子,更容易感到焦虑和恐惧。




性格在遗传上来说,会是有一些父亲的遗传。但主要是后天的影响。家庭给孩子灌输的一些行为和性格。孩子的智力会遗传母亲,所以条理性和聪明劲是受到目前影响的。

当然后天对事物的掌控是要靠情商的,是否焦虑看情商和遇到的事情。没有绝对的焦虑,只有各种的无可奈何。




谢谢邀请。

焦虑是一个人面对一些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显然是后天形成的。




你以为的焦虑只是心慌慌?下面,让我们一本正经地从马斯洛需求理论谈焦虑吧~

​你是否已经感受到,有一种顽固的思维模式导致了病态的生活方式。在进行一件事的时候,你先是怀疑自己的能力,害怕搞砸出糗,而出于这个考虑,你开始逃避这件事,就好像自己没有努力一样。这样就会有这种想法,是因为你早已默认了完成这件事需要某种你所没有的能力,却又不想去承认这一点,这种拧巴的感觉随即滋长了日益壮大的焦虑情绪,让你什么都放不下,什么都处理不好,同时又特别易怒,没有安全感,更加的想要去控制力所能及的部分。

那么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这种思维模式的产生呢?首先第一个是物质的进步,如今的我们所享有的东西,舒适的住所,发达的通讯,是在过去有多少钱多高地位都没办法享受到的。物质的进步是我们焦虑的一个外因,因为在这个时代下,我们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成长不成正比,现在物质基础非常的丰满,就会导致我们每个人感受痛苦的更加敏感,也就使得我们比过去的人更难承受苦难与挫折,更加容易放弃,与此同时,现代社会平等自由的思想打破了人们思想的樊笼,“人生而平等”的说法深入人心,让人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改变生活,实现梦想,现代人比过去的人更加渴望成功,地位,权利,利益。有的事物害怕失去,而没有的东西有焦虑为什么没有,同时害怕去努力,因为不想接受求而不得的结果。一些小情绪,日常的挫折就这样积攒在你身体里,终于在某一天突然的爆发。

焦虑是为什么会产生的呢?这个可以从一个耳熟能详的心理学理论进行解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意思是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马斯洛需求理论反应了一种人类的生存本能,当人类被满足了低等需求之后,就会开始转向更加高级的需求,比方说,爱,尊重,社会地位,被理解关心和关怀,我们需要这种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就是现代人忙碌的原因,忙着成功,忙着出人头地,忙着被认可。你渴望做父母眼里值得骄傲的孩子,忙着成为公司里上进的员工。就像前几年掀起的成功学浪潮,大家都期望通过短暂的快餐式学习获得通向成功的捷径,都渴望着成功。眼看着别人赶在了自己前头,手上的项目还有几个坑没头绪,又怎么会不焦虑。在当今社会里,幸福健康反而是一种奢侈的能力,你必须在艰辛和挫折挑战下能够给自己找到安全感和舒适感的能力,这也是大部分人所没有的。

现在的时代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实在是太舒适了,冬有暖气夏有空调,饮食琳琅满目,娱乐上有网游电影,当人们最基本的需求被满足,就开始期待爱和尊重,然而生存环境的舒适感让你变得懒惰了。你的理性告诉你应该还要努力,而你的感性却带你享乐,最后你既没有办法努力,也没有办法接受当下生活的平庸,因为你的父母,身边同事的成功,社会所带来的压力让你没有办法放松,所以你会用一些负面的方式去排泄,比如暴饮暴食,酗酒,沉迷游戏,缓解内心中的这种不舒适的感觉。成功的那些人,往往是更加擅长用理性的思维来控制自己当下所做之事。

马斯洛需求层次

焦虑的那些人往往是更加关注自己的,那是因为这一部分人的感受阈限降低了,所以变得更加敏感了,同时往往也更加的不自律了,物质发展过快,而人们的心智却处于一个不断退化的过程,我们的感受更加敏感了,但同时又越来越屈从于大脑本身了,也越来越难以克服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环境了,也就是说,物质和心智的发展不成正比。所以,我们总是通过一些被父母,老师,领导,以及自我批评,也就时苛刻的对待自己的方式。当一件事因为自己的不自律而没有做好的时候,会不会在内心骂自己为什么做不好,可与此同时也知道能做好太难了,这个时候,你责备自己就是一个缓冲带,这是什么原理呢?就是,骂自己很容易,可是坚持一件事却很难,你想要成功,只能通过不断的苛刻自己的方式来给予内心中一种平衡感,当这种感觉变多的时候,焦虑随即而来了。

物质的丰富反而让人们的幸福点降低了,想得到的东西更多了,越来越满意满足了。有时候会觉得自己活得有点慢,仿佛赶不上这个时代的节奏了,但是你不甘示弱不想被时代甩掉,但是因为生活的幸福感难以被满足,所以我们的消极思维会越来越沉重。其实在这个时代行走,不要抗拒改变,因为每个人都在变,不要拒绝承认。你不仅要变,还要有自己的节奏,保持时代的速度。但是你会发现,有时候宁可内心苦苦煎熬,也不愿意想办法把事情做更好,怎么去想办法去把事情做好。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都知道健身可以减轻我们一部分的焦虑,但是坚持健身的人却是少数,而坚持酗酒的大有人在,因为比起坚持健身,酗酒简直是太轻而易举,就可以让你的神经麻木,让你在一个短暂的时间里忘记烦恼,放下焦虑,但是你并没有去正视和接受这些痛苦,所以你应该先问问你自己,焦虑感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你需要正视和接受你自己。

而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对自己,周围人和事物事无巨细有着苛刻的要求的人,他们总是要求他人做出改变,比如衣物和生活环境有着极其的洁癖,人际关系上也必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联络,而一旦没有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就会变得特别的烦躁和焦虑,爱发脾气。这是因为,他们想要去控制别人,觉得只有控制了别人对于你的想法,让别人喜欢你了,让别人所做的每件事都是因为你的想法而去做的,一旦超出了,就会觉得心里不舒服。

事实上,人们通过提出要求来设立目标,并要求身边人实现目标,事件按照自己预想的方向发展,来获得对生活以及周遭环境的一种控制感,而在控制范围之内才会快乐。控制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控制感,控制即意味着确定和安全感,为什么呢,以为当一个人觉得环境与自身都在掌握之中的时候,就会觉得未来对于自己而言是可预知的,从而获得一种安全感。掌握住的才会有安全感,才会不焦虑。与此同时,控制有助于提升我们每个人的自尊感,因为对于事情的进展方向,人们会对是否掌控局面有着直接的感受,并且通过回顾过去,来寻找自己曾经的掌控感。

比如有的中年人就会红光满面的跟你嘚瑟“我还在上学那会儿怎么怎么样”,这是因为他现在不再能做到年轻时能做到的某些事了,所以会通过回忆这些事情,来给当下要做的事情一个力量。这是一种回溯的控制,通过一些过往的光辉事迹,来寻找能够胜任的,自我被认可的安全感和肯定性,以及提升自尊。但是你又会发现,当你回忆过去的时候,如果总是以一种自己经过努力来成功克服困难的拯救式的逻辑,会更容易获得一种力量感。未来的东西不能够去控制,而过去的辉煌已成不可改变的历史,是实实在在经历过的,你会将你的思想回顾到过去的成功和喜悦当中。回忆都会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你需要做的是从中获取一定的力量感,和自我自尊的提升感,并获得成功的经验,而不是现在的控制。

焦虑其实是一种失控感,我们总试图去操控那些范围以外的东西,却不愿意把握眼前所能够控制的事件。只有当你清晰的知道自己焦虑感的诞生缘由,并且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行规划和把控,才能成为一个战胜焦虑的人,重拾对自我的控制感。




焦虑是生活养成的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