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5 09:47:48 条浏览
中国现在疫情基本控制住了,是不是应该呼吁一下政府趁着这个机会推行三件事情。第一是推行去餐馆吃饭使用公筷,政府可以要求饭店主动提供公筷就餐模式,慢慢的顾客也就能接受了,这样既卫生也有利于中餐更好的被世界认同。第二,请媒体在播放科幻剧的时候也做点公益广告,让人们尽量杜绝随地吐痰这个坏习惯。第三,逐步推行大病免费医疗制度,是真正的免费治疗,和这次公共卫生事件的一样,这样能让老百姓真正体会到幸福感,也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祈祷]
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教育起跑线,本身就是市场化的伪命题,不过是资本市场运作和制造危言耸听舆论的借口。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才是人类发展的真理。
一句话的事:社会差距必存在,输在起跑线,你后劲足,还可能赶超,而有的人含24K金匙出世,直接生在终点,让你们再努为去跑吧,赢在起跑线又有何用。
人生是场马拉松,不是百米赛跑,起跑没必要那么着急。如果说开始就对比赛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只有天生的体质,而起跑快慢真心不关键。
这问题太长了,估计每个人都能说上不完整的一,二句,总知一点是肯定的在现有的教育机构领导下也只能这样了。
落后阶级子女不得读书。
真正起跑线是家庭财富,父母人脉,社会地位,家庭学历等等。真正起跑线不在孩子,在父母。有的孩子一辈子奔跑也未必超过别的孩子的起跑线。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中国式教育的著名口号,被不断引用又备受争议。
时隔多年后,在任教育部副部长时曾经说过此话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穿过重重误区,重申自己的本意:这绝不是指让孩子早些认字、背诗、读英语,而是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温暖的、健康的、互动的环境。
据美国一位教授调查,中国的孩子比外国孩子少笑50%,对此,很多教师觉得没什么。其实这是个大问题。孩子学习时有一个好的情绪,脑子消耗的能量少,他可以集中精力学进去。没有好的情绪时,往往就学不进去。
目前我国很多儿童没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他们承受着不该有的压力,少了欢笑,少了梦想。而事实上,每个人都只有一个童年,一个对他一生有着决定性影响的童年。儿童无法选择,但我们有责任保护他们。
教育必须重视实证研究
这个专家这样说,那个专家那样说,那么到底听谁的好?看起来,每位专家好像都很懂教育,但实际上难免会有误区,有些做法只是想当然,只是凭感觉。
一些经验看起来比另一些更为有效,于是就形成了大家比较认可的“传统”的教育方法。打一个比方来说,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更像中医,而现在我们要学西医。并不是说西医一定比中医好,但现在中医不是也要测指标吗?也要具体分析药理成分吗?同理,我们也应该把传统的教育智慧放在科学的框架上,就像中西医结合,病人才会更得益。
目前,国际上的教育研究成果比我们领先一大截,两者差距很大。因为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很多是“中医式”的,参与国际交流和了解最前沿的科学教育成果做得很不够。
创新热情被灌输式教育消磨掉了
创新能力和创新热情,在灌输式教育中很容易被消磨掉。这种情况不改变,培养创新人才只能是空话。
当前的中国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探究式教育。书本教给学生解决方案,问题似乎解决了。但显而易见,这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学生并没有从中真正学到科学知识。
如今一个中学生一周学习的知识,已经超过18世纪一个普通人一辈子学习的知识。我们的学生将会在未来用我们不知道的知识,去解决我们不能预料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学生学习一些主要的科学概念,并掌握理解这些核心概念的过程。这也是国际上最前沿的科研成果。
学习的过程和内容必须是相结合的。具体来说,让学生们从自己身边的事实出发,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亲历概念形成的过程,学生要自己来找答案。教师要尊重学生各种不同的答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概念。
这是一种和我们传统教育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这是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它不仅可以用来学习科学概念,而且也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学生只有学会探究,只有学会自己研究,才会有创新。
有的人认为,现在我们国家的数学和科学教育水平已经很高了,以掌握知识和技巧而论,也许是这样。但是,我们目前的教育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也是国内外教育界的一致评价。创新能力和创新热情,在灌输式教育中很容易被消磨掉,到大学阶段,很多学生已经失去了学习和研究的热情。这种情况不改变,培养创新人才只能是空话。
只有家长才能给你自己的孩子最好的童年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绝不是指让孩子早些认字、背诗、读英语,更不是把小学的课程提前教给幼儿,这绝对是个误区。
上世纪70年代,罗马尼亚的执政者为了增加人口,通过各种政策要求每个家庭生5个孩子。但是后来,很多家庭因为没有抚养能力,只能把孩子送进托儿机构。这些托儿机构条件很差,通常20个左右的孩子只有一个养育员,根本照顾不过来。
当时,一些科学家在基金会的资助下组成了联合研究梯队,开展了对部分儿童进行干预和科学研究的项目,福克斯教授就是研究梯队的领导人之一。他们把一些孩子送到合格家庭中去养育,对一些孩子改善了在托儿机构里的养育条件,比如增加了养育员的人数,但对有些孩子则不得不维持现状。
科学家们跟踪这些孩子一直到12岁,从中获得了大量宝贵的资料和数据。此项研究的结果是,早期在托儿机构成长的儿童,由于互动交流的机会少,他们整个脑的体积都比受到正常照顾的儿童明显来得小。2岁以前得到改善的,脑发育可以恢复;2岁以后再改善,脑的发育恢复就很难。这说明早期教育条件的优劣的确影响到儿童脑的发育。
父母不应该忙着去赚钱,说等我赚了钱再来陪你,到那时就已经晚了。你情愿少赚一些钱,要多陪陪孩子。我曾认识一位美国女性,他们夫妇领养了一个孩子后,当即决定夫妇两人各自辞掉一半工作,轮流在家带孩子,可见国外对于父母自己教养孩子的重视程度。因此说,0到3岁是个关键期,而且在这段时间里,没有人能代替家长,只有家长才能给你自己的孩子最好的童年。
一定要让孩子对生活和学习充满热情
如果没有热情了,那么,他一辈子很难过得快乐,也难有成就。“情绪教育”对孩子未来很重要。
情商是一个过时的概念,国际上现在已经不用了,而改用“社会情绪能力”。它也是目前国际上脑研究的前沿课题和热点。
智商的高低,最多影响你的生活质量,而不至于毁灭你的生活。但社会情绪能力是决定人一生幸福的关键。社会情绪能力包括正确地评价自己、调节自己的情绪、激励自己、能了解别人的情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五个方面,你过得快不快乐,都取决于这五个方面。
遗憾的是,情绪教育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并没有被重视,教师、家长关注的仍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据美国一位教授调查,中国的孩子比外国孩子少笑50%,对此,很多教师觉得没什么。其实这是个大问题。孩子学习时有一个好的情绪,脑子消耗的能量少,他可以集中精力学进去。没有好的情绪时,往往就学不进去。
这么多年,我一直寄希望于家长开窍。如果你是一个为孩子的前途着想的家长,你是一个不急功近利的家长,那你就应该学习这些最新的科学教育知识,来保护你的孩子。
家长一定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对于孩子的培养,什么是最重要的?不在于他能考多少个100分,而在于把他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这其中情绪教育是最为关键的。我们一定要让孩子对生活和学习充满热情,如果没有热情了,那么,他一辈子很难过得快乐,也难有成就。孩子轻则产生厌学情绪,重则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行为,甚至引发冲突事件。
现在有一部分大学生,他们几乎没有上进的热情,也不愿意发奋读书。他们急功近利,希望一夜成名,或者是嫁个大款,不想经过自己奋斗取得成功。追根溯源,我们发现这些大学生都没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一直被父母逼着学习,18岁以后就一心想着轻松。这难道不值得我们警醒吗?
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如果有一件事情是他最喜欢做的,而你又创造条件让他做这件事,那么他一定会很有幸福感。
智能有多种,对人的智能多元化的理解,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发生了曲解,一个是中国,一个是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人认为土著人只有音乐和体育才能。而中国现在流行的是,每个人都有多元智能,什么都可以学好,唱歌跳舞都去发展。但事实上,一个人不可能样样都好。
其实,人一生中一定有一件事情他做起来最省力、学得最快。如果有一件事情是他最喜欢做的,而且他最擅长,而你又创造条件让他做这件事,那么他一定会很有成就,也会很有幸福感。
如何帮助孩子找到他做起来最省力、学得又最快的事呢?孩子自己会去找。他在12岁到18岁的时候,是树立理想的关键时期。你创造条件让他自由选择,他自己会做决定。你需要提供环境,引导他,并且尊重他的决定,帮助他去实现。
我想说的是,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跑线能赢,不一定人生能赢,学校与社会是两个概念,学与用与创新又是不同的概念,社会是才是没有围栏的大学
首先来说教育,教育分为教与育,教是教人做,教知识,教做人,育是育心理,育思维,育能力,培养能力,最后结合起来其实就是运用知识与能力+阅历去解决问题
其次再说阶级,阶级的不同其实是思维方式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就会导致信息搜索以及判断的不同,认知的不同,选择的不同,行为的不同,最后导致事情的结果不同,大家层次的不同
再说一遍:起跑线的核心应该是家庭教育,在外的教育起到辅助运用,再说起跑线能赢,不一定就是人生赢家,毕竟人生是一场马拉松
我不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可能是来自百年之后全球实现了共产主义的人穿越回来说的吧。不过我看到阶级战争,又觉得这个人可能是百年之前的人,饱受战争之苦,然后劝诫后人。
别输在起点?别搞笑了,睁着眼睛说瞎话。有的人还没出生,就注定输在起点了。有的父母怀孕了,全部的人当成宝,吃好睡好穿好,说话全都客客气气,生怕出了岔子。但有的父母怀孕了,还要挺着个大肚子干活,到处都是又脏又乱又吵,没人关心,还要忍受孤独。要是不懂这跟孩子有什么关系,就跟我私聊吧。出生之后,那就更别提了。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生存保障,真的能比吗?如果你觉得孩子都是要靠自己的,那就只能说明你太无知了。这时候的孩子怎么靠自己?他是能自己种植粮食还是能靠双手赚钱了?
营养天生差一截,环境上也自然落后,这个环境不只是居住环境,还有人文环境。要知道,人文环境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更加重要。
开始上学了。有人绞尽脑汁是把孩子送到重点的学校,有人却为了进一个普通幼儿园而发愁,甚至学费都凑不齐。你跟我说别输在起跑线?凭什么不输了?这是能改变的吗?
再之后,有的学生的教室明亮宽敞,各种现代设施设备齐全,老师来自某某名校;有的学生的教室破旧损坏,墙壁桌椅经年不修,别说设备,能把书本搞齐都难,老师可能普通话都不会说,说不定就是专科毕业,甚至中专。你跟我说起跑线?别输?
再之后,有的学生天天听到的是:你就给我好好读书,其他什么都不用管;有的学生听到的是:你下课了赶紧来帮我干活,家里那些不用的纸你拿来打草稿,赶紧把书读完赚钱养家。你跟我说起跑线?连专心学习的时间都没有,别输在起点?
再之后,有的学生成绩不好了,状态不行了,“儿子,我给你找了个名师,一节课好几百上千,你给我好好学”;有的学生写错了个题,老师跟家长通了个气,就听到鬼哭狼嚎,伤痕累累。你跟我说起跑线?这个线在哪?
别来那么多无谓的言论了。“先让一部分富起来”的思想是没错,但富起来之后,还要让不富的人也能富起来。断章取义真的不行。
如果学习是先让富人的孩子赢在起跑线,那么,社会该评论的,该做的,是把穷人的起跑线也往前拉。
这个是商人用的教育捞金说辞,且屡试不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是长期持续的。
就好比赛跑,有短跑和长跑。
而教育就属于长跑。
短跑由于距离较短讲究暴发力,所以起跑线就开始使劲争夺,一旦落后就很难跟上并赶超。
而长跑由于距离远讲究方式方法考耐力和冲刺阶段的暴发力。所以起跑线就开始用劲过猛,往往后面冲刺就疲软不堪没有了暴发力,甚至有些都坚持不到终点。
教育是马拉松式的长跑,起跑快与慢,其实对结果没有多大的影响,只要你有意志和耐力均匀发力,方式方法运用得当,就算起跑线输个几百米,要赶超一发力随时都有可能,甚至可能是最后的赢家!
总之教育而言,培养孩子的兴趣是关键,辅之以合适个人的方式方法,三百六五行,总有适合他自己不说做到出类拔粹吧起码也是个优秀的人材……
有些话乍一听很有道理,可细细一想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我不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希望他能细嚼慢咽持之以恒积少成多,只要方向不跑偏……
起跑线!?白白的一条线,在阳光下格外显得公平、纯洁、灿烂。似乎就是告知天地人间,发令枪声之后就看个人的拼命与努力了,,,谢谢!真想谢谢这一白钱。但当夕阳西下,夜色来临。你还能看到什么?凡事并不都在白日举行,,夜幕何尝不是生活的一部分。混沌本就是世界的本质。还有什么力量可能将黑白区分的彻彻底底?
所以,在这个相对的世界中并不存在绝对!
有些人并不关心它的存在与否。有些人干脆不知还有个它,,不论资本或是其它,不得不承认一点。可以改变许多。。
遇境而安!并不是让你止步。而是让你明白∵努力的结果并不等于人生一切!它与考试一样。。而人生还有很长。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引导人性的向善!引发人性从此开始闪光,,因为人性永远相随。往往决定你的成败!
给孩子留下一点天真的空间吧!因为生存的本质就是快乐,而绝不是沉重。。
可把孩子坑苦了!儿童是孩子长身体的时候确被老师忽悠别输在起跑线上!一个小学生除了长身体,学会基本知识即可,剩下的就是让孩子尽情的玩耍,可现在的孩子放学后马上学课外的什么书法、象棋、钢琴等等吧!把孩子弄的精疲力尽,家长给折磨的你死我活(费钱),到头来估计没几个能坚持下来的。咱家儿子从小没学什么,后来也考去重点大学!不建议大家让孩子学课外的杂七麻八的东西!给孩子一个健康身体比啥都强!个人观点培训机构勿喷!
本来就没有起跑线,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什么时候都不晚,关键是你意识到了哪方面的教育恨重要。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是举个历子。教育是个阶级战争,别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话题,怎么说呢?我认为教育是一定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因为孩子的关键期就在零到六岁。
但是,教育不仅仅是家长教育孩子,还需要为孩子投入大量的精力金钱平台等等。
可是中国80%以上的人,他们都是普通老百姓,怎么才能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呢?
接下来我来给大家说明一下。
一、既然我们的孩子从刚开始已经输到了起跑线上,那我们就去找跟我们相同水平的人。重新画了一个起跑线。这个时候一定千万不要着急。孩子不可能一下子就变成大师,他需要慢慢来
二、孩子的起跑线上除了有金钱的教育之外,我们还需要培养孩子的各项技能,争取让我们的孙子辈不再输在起跑线上。这些技能包括孩子的金钱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他的学习能力等等。
三、起跑线上的人很多,有些人可能跑的比较快,有些人跑可能跑的比较慢,但是有些人可能会中场休息。所以在孩子已经开始跑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去批评他。在他面前一直唠叨,我们要学会为他喊加油,为孩子打气。
四、没有到最后谁能保证我们不是胜利者呢?所以当我们在跑道上的时候,请记得这个时候,不可以一直在告诉孩子别人跑得有多快,别人怎么怎么样,别人现在已经跑到哪儿了?你应该告诉孩子你离什终点,现在还差了多少多少。恭喜你又进步了多少多少。
五。人那么多,不可能只有一个跑道孩子有的时候可能会跑到别的跑道里面去,我们要及时纠正孩子回到正确的跑道。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举个历子,欢迎您给我留言互动。
楼主的提问不禁让我想到2017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父母是外交官,家境优渥的熊轩昂同学,因为一句耿直的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戳中了很多人心里的痛点。
但熊轩昂的成功就仅仅只能归功于他的家庭条件和父母的功劳吗?显然不能这么绝对的说。他背后付出的努力与奋斗同样必不可少。其实当我们探讨教育是阶级战争,寒门难出贵子时,本身就是一种观念束缚,我们夸大了阶级的决定作用。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
同样就在那一年,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的庞众望同学成为沧州市理科状元,他的家庭也极为不普通,母亲常年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父亲患有精神分裂症,需要家人照料;全家五口人的生活仅靠年过七旬的爷爷奶奶来维持。但他同样能跻身清华园。
与此同时,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也常常被用在孩子的教育上,也正是因为这句话,令无数的家长着急得寝食难安。很多家长让孩子提前学习,避免输在起跑线上,但是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学习,真的好吗?真的能让他在长大后就比别的孩子牛吗?我认为这很多时候相当于揠苗助长。有些家长过早过急,幼儿园学小学的东西,小学上中学的课,到了大学里,反而要补幼儿园该学的东西,比如行为习惯,人格培养。这不就是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吗?
我觉得起跑线上无输赢,关键是用什么方式起跑,允许孩子慢慢成长,懂得奋斗!
我理解的“教育是阶级战争”的意思是:教育是实现阶级跨越的有效手段之一。
对于这一点我是赞同的,能实现阶级跨越的也就三样东西:权力、资本、知识,最容易获得只有知识,所以可以改变命运,实现阶级(阶层)跨越。
“教育的起跑线”有争议。教育不是百米赛跑,而是人生马拉松,赢了起跑线就能赢了整场比赛吗?反之,输了起跑线,后面的比赛就没有意义了?无论是学者的研究还是现实案例好像都不支持这样的观点,持续努力、终身学习才是王道。
如何定义起跑线。是从胎教开始还是从幼小衔接开始,谁也说不清楚。起跑线的概念使人们越来越焦虑,再加上教育机构无孔不入的宣传攻势,现在的家长早已不顾孩子的认知规律,开始揠苗助长,导致很多孩子厌学,甚至恨学,得不偿失。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本来就是慢工出细活,不能急于求成,把根基扎牢,自然会开花结果。
聊生活,说带娃,我是快乐生活的悠悠妈。起跑线是近几年兴起的说法,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拼命的折腾着自己的孩子,一周七天,八个辅导班,不是在辅导班上课,就是在去辅导班的路上。
其实,教育最重要的起跑线是父母。父母的格局决定了孩子的高度,父母的素养对孩子的成才是起着重要的作用的。
孩子在相对类似的情况下学习,但每个孩子却是不同的结果。其实源于家庭。与其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的折腾孩子,不如好好折腾自己,让自己能够给自己一个更好的环境和榜样。
和那些富二代、某二代比,我们99.999999%的人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但是,要放平心态,争取实现弯道超车!
超哪些车?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目标!
保证让孩子们能够持持续的进步!保持眼睛与前方30°的仰角!这样,不至于灰心丧气、好高骛远!也不至于骄傲自满、目中无人!
要让孩子们有阶段性的目标!比如说每次考试前进几名、提高几分;或者某方面有哪些进步!
一定要给孩子做好定位!目标太高容易奔溃,或者自暴自弃!
共勉!
(原创)